清欢有味

孔城行纪

伴松风古韵,恰锦绣华年

从四兄弟饭庄的小门进入,绕过扶疏花木,穿过厨房重地,我们便从饭庄正门偷渡到老街上。

正值旅游淡季,又是半下午,老街上大多数商铺都关着门,只有很少几家敞着铺子,主人也懒懒地歪在椅子上,和风里点着头的花草一道打盹。在这时,踩在青石板路上,便觉得有了几分散世闲人的意味。

十甲老街,从一甲晃过去,最先敞门迎客的便是李鸿章钱庄了。映入眼帘是两排从古至今的货币锦集,青铜浮暗锈,纸角卷黄边,它们沉睡在深红色的丝绒里,一扇透明玻璃,便隔开了前世今生。待穿过屏风,寻至后院,两架石门残余,一幢小姐楼破,只有百年老桂依旧苍翠挺拔。当年的乱世忠臣已经化为一抔黄土,曾经人潮熙攘的钱庄,也已被历史潮流冲毁,只余几两残骨,留给后人凭吊。地锦攀着矮墙,细细缀了流苏般的青果,绕了院墙一圈,和草地上细碎的野花一同与游人静默在风里。

自一人巷穿出,转个半圈,我们又回到了老街上。沿途街铺门口高悬着各种招牌,有茶庄、酒肆、点心铺,也可见书摊、画室、木作坊。漆门上贴了一幅幅对联,有吹雪听涛的文艺风流,也有福寿绵延的平凡祝愿,却无一不透露出现世安稳的幸福满足。不难想象,若老街店铺同时营业,又该是怎样一番升腾气象。

继续前行便是桐乡书院了。进小院,石子路浅浅铺就,路旁芳草茵茵,树木轻摇,一颗芭蕉立在院落里,吐着硕大的花苞,宽阔的叶子垂下,似观音倾掌,指尖落下一颗水珠。面前是主楼朝阳楼,迈进门内,便见一连串的有关桐乡书院变迁的图片文字简绍。旧时朝阳,是学成文武艺,货与帝王家,秉一颗忠心赤胆,书一阙青史留名。而如今,孔城中心小学脱胎于书院,但闻雏凤声清,但见笑靥天真,然青云之路未改,向阳之心不变,想必那楼门口的一甲三位纵是积灰已久,也会因这人间锦绣而甘于寂寞。

踱步向前,过白果厅,见到那高高挑起的陈李二字旗,便不经想起三河古镇上的炮楼,倍感亲切。百年硝烟散去,旧址苔痕寸深,青天朗朗,遂觉平安喜乐,古镇悠悠,可许一世闲情。闲人脚速不变,但往后每甲的街道似是越来越短,不到一刻钟,便走到了知府大院。升一回堂,自出口回转,却不想得遇奇人。

奇人张大伯,“孔城文苑”的店主,正乐呵呵地擦拭他的竹笛。见有客来,便为我们吹了一曲《女儿国》,笛声高亢,有穿云裂石之效。我们听得神魂激荡,老大伯也吹上了兴致,便又向我们展示了口琴和弦和难得一见的凤凰琴表演。我从未听说过凤凰琴这种五弦弹奏乐器,只见老大伯左手按键,右手拨弦,颇有“俯仰自得,游心太玄”之意。

听老大伯自我介绍,大伯本在上海浦东开展艺术活动,前年还乡,从事家乡文化推广工作。他在老街上开了这家小店,经营工艺品生意,同时也依托孔城古镇的文化底蕴,致力于打开一扇桐城文化对外展示的窗口。店中架子上摆出一列列与桐城风情有关的书籍,主打桐城风俗的印花陶瓷,他自豪地向我们展示墙壁上一排排的名人合影。身为桐城人,我能从心底感受到他对故土的热忱与眷恋,对家乡文化的虔诚与自豪。

    我不禁想到,在我们最初潜入的巷尾,也有一家字画店今日开张,店中书画作品层层叠叠,店主人豪爽奔放,篆隶行楷,花鸟山水,无一不精,且做的是即兴字画生意,更有急才。当时同伴兴起,请他现提藏头诗一首,作为纪念。观其诗,义理有序,有“桐城派”之风。他提着毛笔,舔舔墨,有点自得地与我们闲聊,原来昨日总政歌舞团的艺术大家来桐参观交流,两人相谈甚欢,颇为相惜。然而,他最开心的是可以通过自己的书画作品将家乡文化传播出去,其言美哉。

是的,经历了沧桑岁月的孔城老街,是今日桐城又一张展现风采的文化名片。恰如迎客老松,老街作为主干,每一家老店都是一根繁茂枝条,每一处时光印记都如挺立的松针弥久长青。古韵悠悠,松风淡淡,文脉为根,文化为魂,它立于盛世华年里,敞怀迎四海宾客,笑口向锦绣未来。


评论

热度(4)